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返回
报道“新质生产力”路透社英文标题别出心裁
类别: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4-10-22 浏览: [返回]

  外媒除了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发改委和财政部的报告高度关注,对其中的新提法、新表述、新举措格外留意。这几份报告也是两会翻译工作的重点。

  路透社3月6日文章谈两会热词“新质生产力”,标题别出心裁,令文刀君印象深刻:

  “forces”是多义词,不仅表示“力/力量”,还可以表示“人”,比如军事语境下的常见搭配“summon the armed forces”。“生产力(productive forces)”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路透社在标题中不用中规中矩的动词“develop”,而是由“forces”顺势用了动词“summon(召集、召唤)”来搭配,好似“召唤神秘新力量”,有点文字游戏的诙谐,也给人一种紧迫感(urgency)。如此用词,路透社在外媒中是独一份。

  新闻报道和翻译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常常反映在微观用词上。外媒报道常常创造性使用“抓眼”词汇,以求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传播的内在要求(比如《每日邮报》赞美哈尔滨)。然而,我们翻译两会报告绝不可能出现“summon the productive forces”这种搭配,语境不允许,语气也不对。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encourage and promote consumer goods trade-in programs),英国《经济学人》报道这一举措,不但表述方式更灵活,而且内容也更确指化,不似原文那般笼统凝练,请看:

  《经济学人》不吝笔墨补充美国版“旧车换现金方案(cash for clunkers)”这一信息,主要是增强英文读者的代入感,进而加深读者印象。这是写作的逻辑。

  无论是文献翻译还是新闻报道,其实都需要从业者不断“调动灵感(summon more ingenuity)”,但发挥的尺度和空间不同。

  对外传播应允许多一点活泼,多一点创新,以求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而翻译毕竟是“戴着镣铐跳舞”,译者无权摆脱原文风格放飞自我,跳歪了就像跳大神了,用东北话说就是“吓人倒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