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餐有肉,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最朴素的需求,从“吃肉等过节”到“猪粮安天下”,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突飞猛进。山东是全国畜牧大省,畜牧业优势突出,2020年,肉蛋奶产量1444万吨,居全国首位,产业规模占全国1/10。如今畜牧业已从家庭副业成长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支撑产业蓬勃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在技术。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建校66年来,心无旁骛攻主业,紧紧围绕畜牧产业办专业,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全力打造“从牧场到餐桌”全产业链的专业服务体系,为国家培养、向社会输送畜牧兽医人才10万余名,为山东成为“没有草原”的全国第一畜牧大省做出积极贡献。
教师有特技,学生才会有特长,学校才会有特色。学院实行每位专业教师联系一个企业、每年为企业解决一项技术难题、带好一批实习实训学生的“三个一”制度,让教师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打造出了一批“踩着牛粪的教授”。他们“上得了课堂,下得了牧场”,奔走在教学和农牧生产一线,深受学生欢迎,备受养殖户和企业青睐。
“今年2月,我们场饲养的2万只80日龄的育成蛋鸡出现了零星死亡,每天死亡20—30只、经济损失近千元,期间用过抗生素治疗,病情虽有所控制,但停药后病情又复发。”青州市养殖场场长忧心如焚。学校宠物科技系高级兽医师杨金保听说这个消息后,立即赶往该养殖场,对死亡鸡只进行了解剖,并取病料带回学院检测中心进行细菌培养并进行药敏实验,最终确诊为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指导场长投喂敏感药物氟苯尼考,5天之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根据此病菌的发病特点,杨金保还为养殖场提出了系列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本批次鸡在整个产蛋周期沙门氏菌的发病率。看到养殖场里的蛋鸡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活力,场长激动地说:“多亏了杨老师的指导,帮我们减少了经济损失近4万元,加上预防措施的实施,不仅减少了病死率,还使蛋鸡在产蛋高峰期产蛋率提高到95%以上,为我们解决了难题,提高了收益。”
2018年入职的动物科技系教师高凤茹,已经担任了两届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跟随学生吃住在企业,为学生答疑解惑,与学生共成长、同进步。“我们年轻老师大部分是刚出学校门,再进学校门,实践经验非常少,4次带实习学生进企业锻炼,能够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对我来说收获很大。”
“三个一”制度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学院师资水平。目前,学院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14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等30余人,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到85.97%。
“我是2020年从学校毕业的,今年1月份升任为场长。一个原因是自身真拼实干,不怕苦、不怕累干出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对我们的实践锻炼,让我们有了扎实过硬的技能,有了傍身的利器。”环山集团旗下青岛环山养猪集成管理有限公司德州育苗场场长宋志浩说。宋志浩是学院2017级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2019年7月前往环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习,经过班主任王金君和企业导师指导培养,在企业积极学习各种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受到企业的信任重用,2020年3月担任环山集团养猪事业部莱州华育养殖有限公司车间主任,2021年1月被提拔为环山集团德州育苗场场长。
让在校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练就过硬本领,让毕业生以“技能过硬、吃苦耐劳”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实施现代学徒制,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企、师傅即导师、工厂即课堂,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
2015年从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毕业后返回昌乐老家的李勇,一头扎进养猪业,运用所学知识开始了养猪创业之路。他用五年时间打造了“生态养殖—屠宰—加工—生产—物流—销售”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行“传统行业+互联网”相结合的营销模式,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李勇的互联网养猪项目获得了“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省赛金奖、国赛铜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团队银奖等。2018年,李勇荣获潍坊市“十大创业青年”荣誉称号。同年,在潍坊市人社局支持下,李勇牵头成立了“潍坊市昌乐县昊浩农牧大学生创业平台”,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农村创业行列,带动了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做出了贡献。
像李勇这样的创业校友,在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数不胜数,据统计,学校毕业生离校三年后自主创业率近10%,涌现出一大批资产数百万至数十亿元的企业家校友。
学院坚持以“产”为方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增强科研服务产业能力。
“走研究型兽医路线”是学院动物医学系教授胡士林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线年以来一直在践行的做法。胡士林是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主要从事兽医临床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他长年奔走于全省各大养殖场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为患病牛羊诊疗医治。自去年至今,已技术服务各大养殖牛场31次。“作为学院牛产业创新团队的带头人,我一直对团队成员强调,在诊治中找出病症,开出药方,是我们基本功的体现,但是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看病救治,还要探究发病背后的原因,对新发现、新问题深入研究,形成一个个课题成果,再将成果转化落地,投入实际应用,才能更好服务产业发展。”胡教授说道。近3年,胡教授带领的牛产业创新团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9项,发明专利1项。
学院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送进千家万户。广大教师发挥与农牧行业联系密切的天然优势,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
学院坚持把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优质的产品直接送往生产第一线,加强“校企农”三方合作,开展“科技服务万里行”“博士团队齐鲁行”“百名专家联牧场产教融合助振兴”等活动,构建“学院+公司+农户”的联动服务模式,形成了“服务一家,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学院副教授赵满达作为山东省第九批干部,在日喀则市开展工作。他提出的青稞秸秆综合利用方案,为农牧民畜牧养殖节约了成本。“通过试验数据显示,将青稞秸秆氨化后,营养价值提升36%左右,饲喂利用率高达95%以上,每年可减少采购青干草资金16亿元,减少近30万吨青稞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这不仅为农牧民节省了资金,推动畜牧业发展,而且对降碳减排、保护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院当前正在奋力推动‘双高计划’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我们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农牧高职教育,书写新时代农牧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院长李学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