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返回
极悦娱乐代理人文高端论坛特辑 刘晓艺:论深文理翻译的可行性——以五古译莎士比亚商籁的理论与实践
类别: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4-09-28 浏览: [返回]

  在人类文明史上,翻译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中国文明而言,特别是自近世“西学东渐”以来,巨量西方学术思想论著的译介传入,深度参与并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之演进。近十数年,“中华文化走出去”复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文史哲》国际版(英文版)于2014年应运而生。值此国际版创刊十周年之际,编辑部举办主题为“翻译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第十二次“《文史哲》杂志人文高端论坛”暨“《文史哲》国际版十周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发嘉宾发言,呈现学界、刊界的精彩认知。

  本期推出刘晓艺教授的论坛发言。刘教授通过以五言古风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论证“深文理”(high culture)翻译的可行性。作为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翻译活动中所创翻译策略,深文理是以精英知识阶层为受众、脱离了浅白旨趣的文言写作,广受严复等近代士人推崇。通过翻译实践,她得出结论:古今、中西的诗心可通而且应通,深文理翻译是可能的津梁之一。作为诗人和译诗者,应该有心灵、语言及学术的资质。

  谢谢各位!我很荣幸得到这样一个机会。我过去做翻译实践比较多。这次会议,我提交了共两篇论文,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大概有11000字,实践部分有16000字,计27000字,没有印论文集,就这样讲一下吧。

  先谈理论部分。何为“深文理”?“深文理”特指19世纪传教士在翻译活动中创立的一种自觉的翻译策略。从主观条件看,当时的传教士普遍意识到语文权力的背后潜藏着文化政治权力。“深文理”的产生,出于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传教士需要在传教前发布《圣经》,作为准备,但是当时各地方言盛行,受众中既有精英知识阶层,也有普通民众,传教士自身的汉语水平也良莠不齐。于是他们与现实达成了妥协,推出了三种译本:“深文理译本”,“浅文理译本”和“北京官话译本”。“深文理”指的是以精英知识阶层为受众、脱离了浅白旨趣的文言写作。“深文理”受到严复的推崇,严复甚至加入了深文理翻译,专门译了一篇《马可所传福音》。但20世纪初发生的语言变革大潮,将深文理的载体——文言——驱逐出了书面汉语体系。深文理魏鹊无枝,则将焉栖?

  我得到“深文理”理论的灵感,有一个起源。2022年底,我去浙江大学参会,会上得到了浙大外国语学院两位中世纪文学学者的帮助和启发。沈弘教授提出:一种翻译风格不可能取悦所有的读者;名章名著应该有不同风格的多种译本;High Culture在历史上存在机理,在当今现下,仍有存在机理。更重要的是,沈弘教授提出:外国传教士在十九世纪末就做到的事情,在举国倡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做不到,这没有道理。会议的邀请者郝田虎教授向我约稿,他提出:新译的数量应多于旧译。郝教授已知我此前在旧体诗文译集《昔在集》中译有部分莎士比亚商籁,当然也是择译。原有31首,其中17首是完整的“生殖商籁”,不可再使用,其余的里面可以择9首。但是新译的数量要大于旧译,也就是说,19首中,我需要凑10首新译。

  现在再回到理论。我愿意援引一下伊格尔顿的观点。大家都知道伊格尔顿,他不是一个机械的者,但是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中最接近者的一位理论家。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如何读诗》(How to read a poem)。在这本书中,他对诗歌“形式”的关注和“内容”的关注作了一种很截然的区分。伊格尔顿也曾经说过,一首诗的形式就是其思想的构成,这几乎等于给形式和意义画上了等号。

  关于译诗,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观点。一些大理论家,如茅盾就认为,翻译工作者本身应该具创作天才。郭沫若认为“即使字义有失而风韵能传,仍然不失为佳品”。朱自清明确表示过“译诗可以等于创作”。我个人进行诗歌翻译实践的理念,是基于这一点:诗是文学族类光谱中诗性最强的一端,如果一首诗不像诗,那它不应该被称为诗或译诗,它应该从那光谱的最强端往下挪,一直挪到适配它的位置为止。

  我们来看此前商籁中译过程中前修的探索。此前有北京大学外文系的黄必康,用词译过商籁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译者,这里我不一一枚举了。这里说的是白话译者的欧化中文问题。欧化中文,在莎士比亚商籁中译中格外凸显。中国语文自古以来就受到外国语影响,历史上也有过鲁迅这样的伟大思想家提出过要以欧化中文来改造中文语法的提法。但欧化中文有很多问题。辜正坤承认:“韵律、节奏、音节发音、特殊修辞等都属于不可译因素。”既然不可译,或者用白话来译一定要损失些什么,我们就有必要探讨如何用其他韵体来翻译。

  British(英式)商籁起源于Italian(意大利)商籁――原本是彼特拉克创制的,输入到英国以后,经历了多位英国诗人的改造,至莎士比亚而大成。这里有一个问题,不光是意大利语的诗歌,还包括希腊语、拉丁语诗歌,它们在进入英国后,与原英国语文的语言机理不符,都存在一个必须要改良的情况。因为对英文的发音规律来说,最主要是accented or stressed(重音)和unstressed(轻音)的区别,而不是音节长短的区别。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一系列英国的诗人,在实践中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把外国韵律改造成了最适合英国语文的五步抑扬格。莎诗入华之后,也面临着同样的格律改造问题,这是因为中文和英文在本质上也不同,我们汉语的发音特点,决定了中诗无法依靠轻重音的交错进行一对一的对译。

  如果要使用古体译诗,应选择哪一种呢?个人认为五言古风是最天然的选择,它在形式上有很多益处。第一,五言用律,格律均齐,动感鲜明。五古有着固定的形制,并且有韵,又允许换韵,也可以用仄韵,这就在形式上提供了一定的弹性。因为十四行很长,中间最好是换一次韵,但是换两次及以上,对于译者的负担减轻了,对保持乐感,又是不利的,因此换一次韵就可以了。既然要用仄韵,要换韵,那么,一韵到底、又只能押平声韵的近体诗就必须出局了。第二,用五言可以保持住二字逗加三字逗的形式;第三,旧体诗中常用的叠语、联绵词、对仗和用事用在五言中都不妨碍。还有,莎士比亚诗歌与古风本身就具有一种语言上的亲和。因为,莎翁的语言属于早期近代英语,是比较古气和雅正的,用五言古风可以带来相似的历史的间隔感。

  再来看莎士比亚诗歌的内容。自从莎士比亚商籁1609年被发布后,所有的商籁研究者都达成了一个共识:商籁不是仅仅关于小情小爱的,而是关于时间的。莎翁的商籁中有大量感叹人生世事、时光纷转的题材,最宜拟以主题相类、高古苍凉的五古之祖——《古诗十九首》。从钟嵘开始,《古诗十九首》就被给予极高的评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与此同时,一个译诗者也要问询意义、问询本心。庄子曾经说过:“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至少在戏剧莎译界存在这样一个观点:“朱生豪之后,不必译莎。”此即等于说日月出矣,爝火可息。翻译的意义,作为译者我是要问询自己的。回到诗歌的性质,《诗艺》作者布瓦洛曾经说过:“诗文其技险,庸才即劣才。”个人认为,古往今来译文一切的问题,都是因为译者才不逮志、笔未谋心。只有自己问清楚内心、问清楚意义,才能避免成为那样的才不逮志、笔未谋心的译者。

  作为诗人和译诗者,应该有相应的资质。这些资质是什么呢?PPT上面列了。个人认为,大类来说,有以下三种:心灵的资质、语言的资质、学术的资质。其下又有各种不同的细类。这些资质中最重要的是语言的资质。译者首先要通外语,但这仍是不够的,要达到published writer的水平;但这仍然不够,要达到真正通西文诗歌的韵律背后的机制。学术的资质,则是要有一定的古典储备,对事典、语典等熟悉;同时也要有思辨力,要有在纯概念之间游走的能力;要有跨中西的能力。至于心灵的资质,我认为诗人需要“有隐衷”。所谓“有隐衷”就是任何事都不直着说,要绕着说。这个资质,实则跟学者的资质是颇相抵触的――我们很少能看到成功的学者同时也是诗人,就是由于这两种特质是相违扭的。

  十九首的择取、修订以及限制的情况是这样的。我需要择出10首新译。当时穷尽了所有120首中的可能。在完成8首以后,另外2首实在挑不出,于是这个翻译计划陷入停顿9个月之久。再其后,因为稿约不能再拖了,我就圈划出20首,跟古典文学方向的博士生贾瑶一起裁定。我们盲挑,不约而同取中了第28首和第81首,这也就是最晚出的两首。因为经过盲挑,我才能确定风格确确实实是合适的。另外旧译,我做了一些修订。旧译有时会偶取《子夜歌》的遣词,尤其是其第二人称“欢”。《子夜歌》是清丽婉转的,特宜表现缠绵的情思,也是五言。旧译中有一些更像《子夜歌》而非十九首的地方,皆因遣词的缘故。新译中我较为注意减低原诗的情爱性质,择取时间题材,所有的第二人称就不再用“欢”了,而用“君侯”或者“君”。

  我通过实践得出一个结论:古今、中西的诗心是可通的,也是应通的,深文理翻译是可能的津梁之一,但这一津梁也是有限的。多数的莎翁商籁,不必这样还原。

  这里给大家看几个例子。像第60首,其中有两句来自胡适的原译。胡适1911年在美留学时曾译本诗的前四句:“人生趋其终,有如潮趣岸;前涛接后澜,始昏倏已旦。”用以哭悼他的一位朋友“乐亭”。胡适自注云:“此四句译萧士璧小诗第六十章。”“萧士壁”即莎士比亚。再看另一个例子,即最有名的Sonnet18,这是一个旧译。[PPT 第18首诗例:怜欢好姿容,譬夏年如花。含娇色无俦,持慎德益嘉。五月吐稚蕊,劲风撼琼葩。一夏如赁假,将去贷无赊。甚灼天之目,时曜金乌家。泥金幽苍昊,颜色暗云霞。美好难常驻,凋落复乖离。凌折或中变,枯荣从有期。然欢历永夏,芳物弥季时。青春无徂落,容色贞以持。为歌悲蒿里,年矢不能耆。修短无随化,明姿驻永辞。凡目但流视,凡子但喙息,只教江笔在,令名与仙齐。]是时间主题的表达。第73首也是旧译,能看到也是使用了“欢”字。[PPT 第73首诗例:欢既蒙知见,九秋恰我时。黄叶初凋碧,何木不栖危?淅沥成萧飒,当寒摇素枝。歌幽曾舞榭,鸟寂证桃蹊。老暮如昏至,年时俱马驰。斜辉相媚晚,夕景欲沉西。永夜长暌违,小别最悲欢。譬若归重壤,存没舍彭涓。我年如爝火,不亦为光难。欢正青春好,烬骨映婵娟极悦娱乐代理。终将合岁老,从化赴长眠。三春生杨柳,相与葬南山。欢觑此中意,情心允益坚。愿言多眷爱,不久动离迁。]这首译出来整体感觉比较悲凉。下面这一首新译(第71首),因为就差1分钟了,不再念了,文字在PPT上,大家直接看即可。[PPT 第71首诗例:干君身后事,万勿悼我殇。悒悒若闻钟,哀莫过彼长。诀世从大化,驾鹤归故疆。虺蜮潜浊域,逝将去此邦。恐君见锦字,顾瞻情内伤。手迹尺素中,遗爱结幽肠。旧欢不欲寄,亡簪宁见忘。相思太苦辛,恩好捐道旁。嗟君见此书,肠随回文结。我身既捐尘,负君怀袖挈。贱名蒙在诵,长吟字不灭。何若委恩情,去怀任朽没。举世明察察,君其收酸咽。我今即永路,无敢遗君说。]

  原标题:《人文高端论坛特辑 刘晓艺:论深文理翻译的可行性——以五古译莎士比亚商籁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