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技术中心 > 学校案例 返回
职教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人才保障、技术支撑 助推地方特色农业产业振兴
类别:学校案例 发布时间:2024-09-13 浏览: [返回]

  编者按:近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乡村振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委员会(简称“职教学会乡村振兴工委会”),公布了106个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名单。这些典型案例涵盖人才培育、科技助农、产业帮扶、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生动描绘了职业院校全面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场景,积累了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优秀实践经验。我们将陆续发布其中一些典型案例,敬请关注。

  央广网北京2月23日消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重点是产业振兴。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立足区域需求,对接产业发展,共建产教融合共生平台;组建“种养加检”全产业链专业群、构建“两平台四方向三拓展”课程体系、创建“双主体四融通三牵引”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四维一体”人才供给体系;政行企校四方协同,多元合作赛事驱动,探索农技推广新途径;构建“人才保障、技术支撑”新范式,助推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赋能。

  四川省眉山市是重要的粮经作物生产基地,是全国最大的泡菜和晚熟柑橘生产基地,正在做大做强粮油、生猪两大战略产业和眉山泡菜、眉山春橘等特色支柱产业,打造“味在眉山”千亿产业。学院对接四川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立足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办学改革,坚持对接产业建专业(群),时刻把握专业发展新方向;人才培养对接需求的层次性,构建立体人才供给体系;技术推广以关键技术攻关为纽带,以生产竞赛活动为载体,形成新的推广模式;构建“人才保障、技术支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新范式。

  学院聚合涉农主体,搭建眉山市农业产教联盟平台、合作育人平台、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平台、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平台,横向连接政行企校,四方协同,纵向贯通市、区、村、社四级涉农主体合作通道。联合四方主体、联合培养人才、联合科技攻关、联合振兴产业等“四合”机制,构建了“主体聚合、平台支撑、空间贯通、产教融合”的乡村产业发展共生圈,有效解决职教与产业两个系统脱节的问题,在对接共生中育人才、搞研究、传技术,兴产业。

  学院依托四川省社科院眉山分院,广聚省内外农业经济高端人才,打造眉山乡村产业振兴研究智库。牵头成立眉山市晚熟柑橘协会,学校提供场地、人员和技术等支持,助推眉山成为全国最大的晚熟柑橘基地;组建眉山泡菜产业学院,挖掘泡菜产业关键技术,推进泡菜标准制定,推动泡菜行业高端化发展,打造“东坡泡菜”成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引领型产业。承接“四川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科技专项”项目,负责眉山市和东坡区“四川乡村振兴科技在线”平台建设与运行维护,为农业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咨询指导。

  学院精准对接产业发展人才需求,通过围绕“产业链”布局“专业群”的方式,确保专业建设的适应性、科学性、先进性。对接眉山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适应区域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需求,以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结构优化,将专业群建在区域农业产业链上,贯通“种养加检”,保障专业与产业的高度匹配。服务眉山建设“粮油保障基地、生猪生产基地”,对接发展粮油、生猪两大战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建设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专业,保障全产业链持续发展,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构建省级现代农业技术高水平专业群,从产业需求端和人才供给端入手,教育链衔接产业链,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扩大农业产业人才供给。

  学院适应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按照农业产业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区域产业岗位人才的需求,构建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两平台四方向三拓展”课程体系。致力于服务水稻、果树、蔬菜、生猪、家禽、泡菜产业振兴,将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资源纳入教材,以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以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行业、产业、企业实际用人需求。

  学院适应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要求,突出类型特色,深化产教融合,与涉农主体联姻、跨界合作、协同育人,实施“双主体四融合三牵引”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主体”育人,校企融通、产教融通、师资融通、德技融通,递进予以兴趣牵引、能力牵引和拓展牵引。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和产教融合基地,按照实际生产过程开展教学,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教师作为企业的技术顾问护航生产全程,形成让学生在田间地头学习技术技能,实现农业技术从教室到田间的有效衔接。

  学院立足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和扶贫技术帮扶,联合组建农业产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团、粮食和大豆油料科技服务队、科技特派员等,采取“关键农时季节常进村、农民需求常到村、产业发展常联村”的方式开展技术推广和帮扶活动,走村串户推广种植技术,解决生产难题。学校长期与四川农业大学等大学,以及市县农技部门、涉农企业合作,联合申报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开展技术研发等。政府动员组织,业主积极参与,企业提供服务,学校师生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的试验、示范、推广,开辟了“多元合作、赛事驱动”农技推广新路径,助推农业产业振兴。

  学院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作为主要承办单位,连续7年开展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活动,组建专家团队,着力从竞赛活动方案制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职业农民专题培训和生产技术问题化解等方面推进,师生全程参与“耕、栽、种、收”,保障竞赛活动落地生效,形成水稻产业发展新模式。学院与丹棱生态源水果专业社合作,联合攻克晚熟柑橘生产技术,制定行业标准,助推眉山晚熟柑橘成为了全国首批50个产业集群之一;与盘鳌乡政府携手合作,连续举办柚子品鉴会,编制蜜柚产业发展规划,打造了“中国蜜柚之乡”;与秀芳葡萄专业合作社合作,连续开展“葡萄文化节和品质大赛”,打造“秀芳”葡萄品牌。

  学院强化生产实践锻炼,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培养产业领军人才,专业教师先后有30余人次入选省、市农业专家服务团队,成为产业领军人才;依托合作育人平台,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要求,使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先后为乡村振兴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万余人;依托四川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提能培训40余期,培养技术推广人才5000余人;育训并举,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培养乡土实用人才8000余人次。

  学院作为承办单位,与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种植户,连续7年开展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活动,搭建1个水稻产业发展平台,瞄定优质、高产、高效3大目标,构建“政行企校”4方同盟,强化制度、资金、专家3项保障,创新形成了“1343眉山稳粮提质增收推广模式”。

  通过竞赛,学院在眉山市太和镇永丰村建成了四川省面积最大的水稻新品种中试基地1500亩,累计试验新品种400余个,筛选并推广本地宜栽品种30余个,培育种粮能人380余人,集成推广机插秧“基缓追速”等30余项技术,其中“吨粮田”高产攻关达到亩产969kg/亩,创造了四川盆地浅丘水稻高产纪录;集成熟化“稻-鸭(鱼)”绿色种养等3项技术体系。

  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实现区城水稻单产增加12.21kg/亩,亩均节省成本209元,累计节省成本7538.63万元,累计增收节支20531.46万元。学院参与完成的《水稻“一优两高”技术集成及推广模式创新与应用》成果获2019年-2021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魏文武教授被表彰为四川省农业丰收奖先进个人。

  农业技术系师生参与“一优两高”水稻生产竞赛活动(央广网发 职教学会乡村振兴工委会供图)

  学院与四川省眉山万家好种猪繁育有限公司校企共建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动物疾病诊断中心,进行猪、禽、牛、羊等动物疫病的实验室检测工作,检测项目20余个。中心自建成以来,辐射四川眉山、乐山、雅安等区域,服务养殖企业(户)200余个,累计检测样品3万余份,并长期为20余家养殖企业(户)制定疫病防治方案,提供专业技术咨询、出诊及技术培训等服务。合作企业四川省眉山万家好种猪繁育有限公司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

  学院联合四川农业大学果蔬研究所,推广晚熟柑橘新品种栽培技术5项、新技术8项,辐射面积30万亩,助力眉山晚熟柑橘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确定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推广柚子新品种4个、技术6项,辐射面积4万亩,助推东坡区盘鳌乡认定为“中国蜜柚之乡”;推广葡萄新品种3个、新技术5个,辐射种植户30余家,辐射面积3000多亩,年产值2000多万元,打造“秀芳”葡萄品牌。2021年,学院与四川果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项目“积极探索鲜食葡萄生产信息化发展之路”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16个设施种植机械化典型案例。

  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擦亮川果品牌(央广网发 职教学会乡村振兴工委会供图)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区域需求,对接产业发展,共建产教融合共生平台;组建“种养加检”全产业链专业群、构建“两平台四方向三拓展”课程体系、创建“双主体四融通三牵引”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四维一体”人才供给体系;政行企校四方协同,多元合作赛事驱动,探索农技推广新途径;构建“人才保障、技术支撑”新范式,助推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