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技术中心 > 酒店案例 返回
多花一分钟比价国庆酒店、机票订票警惕大数据杀熟
类别:酒店案例 发布时间:2024-10-01 浏览: [返回]

  “前一天晚上查了两次机票信息,第二天再看,就突然涨价400块”“三个朋友一起去同一个地方玩,同一时间各自查机票,发到群里却发现价格都不一样”……

  “十一”国庆黄金周临近,许多人早已“摩拳擦掌”,提前做好长途旅行规划。然而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中看到,买机票和订酒店的过程中,熟悉的“大数据杀熟”频频发生,令消费者苦不堪言。

  大数据杀熟并非新鲜事儿了,早在2021年7月7日,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携程大数据杀熟案。原告胡女士质疑携程在预订酒店时对老客户和新客户收取不同的价格,最终法院判决携程赔偿原告4777.48元,并要求携程修改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

  而北京消协也曝光了饿了么平台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即对老客户设置更高的价格。这一事件为监管机构提供了重要案例和证据。

  相比日常打车、外卖,长假期间,由于人们的出行、购物需求激增,商家往往会利用这一时机进行促销和营销。

  商家可能会根据消费者的历史订单、搜索记录等信息,对计划出游或购物的用户进行精准推送,并在价格上做出调整。因此,消费者在长假前规划行程和购物时,一定要保持警惕。

  技术本就是一把双刃剑,在大数据和AI的帮助下,商户对消费者“了如指掌”的同时,各种套路也就有些量身定制的味道了。

  当前,互联网平台“杀熟”的套路多种多样,互联网平台通过收集用户的消费习惯、收入水平、地理位置等信息,构建详细的用户画像。这些画像不仅包含用户的购买历史、浏览记录,还可能涉及用户的社交媒体行为、支付能力等多个维度。

  基于这些画像,平台能够精准判断用户的消费能力和价格敏感度,从而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向不同用户展示不同的价格。

  当用户处于竞争对手较少的地区时,平台可能会提高价格。此外,用户的住址、办公地点、常去消费的场所等地理位置信息也可能被用于判断用户的消费水平,从而进行差异化定价。

  同时,平台还会根据用户的搜索频率和购买意愿来动态调整价格。当用户频繁搜索某一商品或服务时,平台可能会认为用户的购买意愿较强,从而提高价格。这种策略旨在利用用户的迫切需求来获取更高的利润。

  而在线上平台,一些平台还会通过制造库存紧张的假象来促使用户尽快下单,如向“熟客”展示库存紧张、产品将售罄等信息,以营造紧迫感,迫使用户支付更高的价格或接受不太理想的条件。

  事实上,“大数据杀熟”问题自互联网平台诞生之日起就存在,并非新鲜事。而且,旅游服务是“大数据杀熟”的重灾区,每逢春节、国庆等长假前,相关投诉就会增加。记者在新浪旗下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看到,以“杀熟”为关键词的相关投诉已超1.5万条,其中机票类的投诉依然是重灾区。有消费者反馈,订机票是看到9月29日的机票比28日便宜,下单29日的票后却发现28日的机票立即降价了;还有消费者表示,买了机票两天后再看,降价幅度竟达到20%,“让人难以接受”。

  一名不愿具名的算法工程师向媒体记者表示,与线下消费场景中价格公开不同,如今消费者每个人的手上都是一个独立的设备,在这种“一对一”的场景中,消费者很难察觉自己是否“被算计”。

  从平台的角度看,平台算法的复杂、隐蔽,包含着复杂的数学规则及计算机技术,且监管部门也没有平台企业的后台权限,很难通过消费者前端的数据判定是否存在“杀熟”行为。而且平台价格并非一成不变的,具有即时性和动态性,需要根据市场供需、促销活动等因素动态调整,是正常的商业运营策略。

  同时,与新老用户价格差异、不同账号及地理位置的价格不同等“显而易见”的“杀熟”方式相比,如今优惠券、现金礼品等不同的营销模式往往具有随机性,即使金额存在差异,也无法都判定为“杀熟”。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大数据杀熟”直接侵犯了他们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或服务时,有权知道真实的价格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

  然而,“大数据杀熟”却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支付了更高的价格,这显然是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的定价策略会严重损害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甚至导致消费者对整个市场环境的信任度下降。

  大数据“杀熟”背后,是商家对“算法”的滥用。同样的交易条件下,消费者面对的价格却不同,这既违背了公平诚信的原则,也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商家要赚钱可以理解,但把算法当成“算计”消费者的工具,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它伤害的是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

  针对大数据“杀熟”问题,今年7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设置了专门条款进行规范,消费者可据此依。

  但梳理网络上的投诉帖可以发现,除了机票酒店产品因人而异、会员与非会员存在价格歧视等常见的“杀熟”形式以外,一些互联网平台上新的玩法也滋生了新的套路,让“大数据杀熟”变得更加隐蔽,更难有效举证和维权。

  总体而言,“大数据杀熟”杀掉的是信任,这种信任一旦失去就很难再找回。为了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们需要加强监管力度,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商家也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商业道德准则,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

  大数据杀熟是一种不公平的商业行为,它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货比三家:在购物或预订服务时,不妨多比较几家商家的价格和服务,以发现可能存在的价格差异。

  ·使用匿名模式:在浏览网页或购物平台时,可以尝试使用浏览器的匿名模式,以减少个人信息被收集的风险。

  ·清除浏览记录和缓存:定期清除浏览器缓存和浏览记录,避免商家通过你的浏览行为来推测你的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

  ·使用比价工具:利用一些专业的比价工具或插件来查找同一商品在不同平台上的价格差异。

  ·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一旦发现被大数据杀熟的情况,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维权。

  壹零社:用图文、视频记录科技互联网新鲜事、电商生活、云计算、ICT领域、消费电子,商业故事。《中国知网》每周全文收录;中国科技报刊100强;2021年微博百万粉丝俱乐部成员;2022年抖音优质科技内容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