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技术中心 > 医院案例 返回
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固原市“互联网+医疗健康” 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类别:医院案例 发布时间:2024-09-19 浏览: [返回]

  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2018〕26号)、《宁夏回族自治区“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规划(2019年-2022年)》(宁政发〔2019〕6号)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宁政办发〔2019〕10号)等的要求,为确保“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任务在我市落实、落地,结合固原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通过“互联网+”手段,增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体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紧紧围绕自治区“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要求,夯实一个基础(覆盖固原市城乡居民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突出一个抓手(以宁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抓手)、构建五大平台(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网医疗平台、互联网诊断平台、互联网医药平台、互联网运营监管平台),推动形成“互联网+医疗健康”机制保障体系、应用服务体系和监管治理机制。到2022年,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基础设施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健康信息在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居民之间共享应用,医疗健康服务供给更加优化可及、医疗健康服务更加智慧精准、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医疗健康服务业全面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健康固原”建设提供坚实的信息技术保障。

  1.全面接通信息专网。依托全区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改造现有的医疗健康信息网络,保障医疗健康数据安全传输,为互联互通提供基础环境和重要支撑。将目前已在各医疗机构运行的主要信息平台全部整合至自治区电子政务外网运行。到2020年,辖区内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接通电子政务外网。对现有网速不能满足各种业务需求的,进行提速。依托现有光纤专网,利用5G等新兴通讯技术,开展急救车载远程诊疗。实现市、县、乡、村与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联互通。到2022年,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信息专网覆盖率达到95%以上。

  配合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2.深化数据库应用。到2020年,按照自治区统一规划,推进病案首页书写规范,完善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卫生综合管理等基础数据库,初步实现以居民个人电子健康卡(码)或身份证号为主数据索引的健康数据查询应用。到2022年,依托全区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深化基础数据库应用,实现全市医疗机构数据资源共用共享。

  3.强化信息安全保障。指导和督促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专项检查和安全评估,建立完善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并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提升医疗卫生行业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到2020年,市人民医院通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县(区)综合医院通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二级测评。到2022年,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通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二级及以上测评。

  4.推动“互联网+”党建行风建设。依托自治区卫生健康系统“网上党校”,面向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党员干部开设网络党课,对党员干部开展思想政治、党务知识、廉政教育以及个性化学习教育服务,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优秀党员风采网上展示活动,示范带动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依托自治区行业作风评估平台,建立完善行业作风建设工作评价机制,引导医务人员弘扬和践行职业精神,塑造行业风范。到2020年,依托自治区卫生健康系统“网上党校”,推广“互联网+”党建行风工作,应用覆盖全市医疗卫生系统30个以上党支部,推进业务审批、网上党校等线年,“互联网+”党建行风系统基本覆盖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党支部,建立健全行业作风建设工作评价机制,实现对党员领导干部全覆盖监督,实现全市医疗卫生系统党建行风建设工作的信息化、标准化管理。

  探索行业制度创新。推动政务服务和医疗健康服务融合,推进便民惠民一站式服务,形成相关制度规范;探索“互联网+”药品配送模式,将互联网诊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到2020年,完善“互联网+”药品配送和监管政策,允许第三方配送公司对线上诊疗处方药品进行配送,探索设立自动取售药机,方便患者持电子处方自助取药。探索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诊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鼓励执业医师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将远程会诊纳入基层工作绩效,建立激励机制,推动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多点执业,鼓励通过线上服务获得相应报酬。到2022年,配合自治区建立并完善“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药、“互联网+”医保以及健康行为规范监督考核机制,逐步形成完善的互联网诊疗收费、监管模式、医保支付等制度规范。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医保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推动电子病历建设。推动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深化电子病历信息化建设。到2020年,固原市人民医院达到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4级,实现医院内不同科室间数据交换,并具备医疗决策支持功能;县(区)综合医院开展电子病历信息化水平评价。到2022年,市、县(区)综合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均达到3级及以上。

  建设健康信息平台。到2020年,配合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建成并完善一体化健康信息平台,实现数据采集、存储、交换、检索服务等功能。到2022年,配合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完成便民惠民服务应用及业务监管对接,畅通卫生健康数据与全区健康信息平台和部门、区域、专业之间的交换。

  配合单位:市委网信办、发展改革委、公安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医保局、市场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普及电子健康卡(码)。到2020年,加强居民电子健康码应用环境建设,在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推广电子健康码,完善身份识别、跨机构就医、电子病历共享、健康档案调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应用功能,推动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为群众提供高质量医疗、公共卫生、预防保健服务。推行电子社保卡与电子健康码的融合应用,逐步促进“两卡(两码)”在公共卫生业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到2022年,加快各级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深化电子病历库标准管理及推广工作,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为电子健康码应用提供保障。实现电子健康码全市普及、全业务贯通,健康数据管理能力全面提升。

  完善免疫管理服务。到2020年,依托自治区免疫规划管理系统、疫苗流通+电子监管系统和冷链监测报警系统,强化疫苗电子监管码应用,推动全市免疫规划数据互联互通,实现疫苗最小包装及冷链全程可追溯,推动村级免疫数据交换,实现村级接种单位信息化管理。到2022年,推动全市至少50家预防接种门诊实现数字化管理,提供分时段预约、接种提醒、禁忌症、疫苗常识等科普知识推送服务,实现预防接种全流程监管和服务。

  打造妇幼健康服务新模式。到2020年,完成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婚前保健、孕产保健、产后管理、儿童保健等业务模块建设,构建全市妇幼健康信息系统。推广母子健康手册APP应用,为全市不低于70%的孕妇和新生儿建立电子版母子健康手册。到2022年,在重点医疗机构全面使用妇幼健康平台,在全市推广母子健康手册APP,实现孕期保健、住院分娩、出生登记、儿童保健等业务全流程互联互通,形成母子一体、线上线下协同、全程连续、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服务体系。

  建立疾病防控动态监测机制。到2020年,开展卫生防治科普等服务,创新面向基层的移动远程巡诊服务模式,提升疾病防治水平。推进疾控业务信息系统及门户平台建设。到2022年,构建覆盖传染病、慢性病、免疫规划、精神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疾控综合管理、爱国卫生等全部疾控业务应用动态监测系统,提高各类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强化血液全流程服务。到2020年,进一步完善用血服务流程再造,实现异地免费用血直报、献血记录及报销记录查证、血费报销管理、献血者服务管理等功能,服务医疗机构和献血人群。到2022年,实现全市采供血业务的监管和统计分析、血液库存调拨、审核和采供血信息的交互共享。

  优化居民就医服务流程。到2020年,在符合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院逐步开展门诊号源、床位资源和医技预约资源整合工作,依托自治区互联网医疗资源共享库,为居民提供智能分诊、智能导诊等基础服务。到2022年,依托自治区互联网医疗资源共享库,居民可通过手机客户端查询检验检查结果。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全面开通线上就医便民服务业务,实现医疗卫生机构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线上就医服务。

  推进互联网诊疗。到2020年,在实体医院的基础上探索发展互联网医院,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利用分级诊疗远程系统,逐步在具备条件的基层乡镇卫生院开通面向村卫生室的互联网门诊,确保群众在村卫生室即可享受基层全科医生的医疗服务。依托市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计中心和县(区)综合医院,发展互联网医院,为基层提供互联网门诊服务。到2022年,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远程医疗全覆盖,实现所有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的互联网门诊服务全覆盖,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

  完善双向转诊机制。到2020年,运用转诊协同服务平台推动医生在转诊过程中的互动交流和业务协同。建立跨院病历共享机制、转诊协同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健全转诊协同服务体系。到2022年,在满足实际需求的前提下,预留号源比例达到15%,并提供住院转诊服务,建立下转通道。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居民上转报销比例,优化转诊协同沟通机制,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服务。

  加强120智能服务网络建设。到2020年,对全市120急救网络进行升级改造,与市人民医院的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孕产妇急救中心和新生儿急救中心接通并网,完善指挥调度、数据分析研判功能。加强一区四县急救分站120指挥调度质控管理,提高急救优先分级调度使用率。到2022年,提高急救网络覆盖率,缩短急救半径。建立智慧救护车物流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实现院前急救智能化管理。

  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水平。到2020年,配合自治区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平台和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加强动态健康管理应用、开展线上线下诊疗服务,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到2022年,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进“互联网+”“专科-全科”结合型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提升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实现“互联网十”“专科-全科”结合型家庭医生团队全覆盖,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病随访、健康管理和延伸处方等线上线下互动签约服务。

  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到2020年,对接自治区中医药健康信息平台和区域中医医疗系统,强化“中医馆”信息管理平台应用,拓展中医药临床业务信息共享、经验传承服务、专科临床应用、政务管理等功能的应用内涵,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到2022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全覆盖。建立起完善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预防保健、疾病康复等健康指导服务。

  构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到2020年,试点应用穿戴设备,加强日常健康管理及监控,选取部分街镇作为试点建设标准化智慧健康小屋,支撑公众开展自我健康管理的线下服务点,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异常干预、数据共享,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推动居民日常健康管理、就医管理、服药管理、疾病康复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示范;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保基本、市场运营创收益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模式。到2022年,逐步推动基层签约用户预防保健健康管理服务,推动与商业保险、康复养老等机构合作,基本实现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建立连续性健康管理网络。到2020年,依托自治区互联网居民健康康复服务管理系统,基于自治区健康管理知识库,推动医院与基层的协同分级诊疗。到2022年,扩大康复管理病种范围,在固原市人民医院和部分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实现主要病种健康管理路径标准化,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建设区域影像诊断中心。到2020年,按照《宁夏区域影像诊断中心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坚持“填平补齐”的原则,对全市基层医疗机构现有影像诊断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建立以固原市人民医院为核心的市级影像诊断中心,与自治区和银川市三甲医院对接,开展远程阅片、专家诊断、报告回传等服务,建立常态化远程诊断服务机制,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到2022年,全面实现全市远程医疗协同,积极辐射周边省市县医疗卫生机构。

  建设区域电生理诊断中心。到2020年,固原市人民医院牵头建成区域电生理诊断中心,向上连接自治区级电生理诊断中心,向下逐步连接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区域电生理信息交换体系,实现各医疗机构患者电生理检查信息的交换互认。到2022年,依托全市电生理数据的存储分析,开展病案讨论、病案跟踪、个性化病案管理等诊断及服务。

  建设区域病理诊断中心。到2020年,固原市人民医院牵头建成区域病理诊断中心。对接自治区病理诊断资源,初步形成市级病理诊断网络。到2022年,统筹全市病理诊断资源,实现病理诊断服务全覆盖,通过上级医疗机构提供的同质化培训服务,规范业务流程,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病理诊断能力。

  建设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到2020年,依托固原市人民医院建成区域医学检验中心,连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样本第三方配送,推动样本跨机构流转及外送样本检前、检中、检后的全流程数据质控。到2022年,区域医学检验中心上接自治区检验中心,下接全市基层医疗机构,构建跨地区、跨医院的协作体系,打通优质检验资源下沉通道,减少医疗设备重复投入,区域医疗诊断中心辐射作用全面发挥。

  推进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应用。到2020年,固原市人民医院在电子病历、医疗随访、虚拟医生助理等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方面开展探索应用。到2022年,将电子病历、医疗随访、虚拟医生助理等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推广到全市基层医疗单位,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语音电子病历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家庭医生辅助服务。

  构建区域审方和流转机制。到2020年,力争在原州区推进区域审方流转中心试点,利用审方系统审核互联网医院和线下实体医院门诊共享处方,制定药师审方制度规范及绩效考核机制,实现区域内药剂师云化管理。到2022年,将区域审方中心覆盖到其他四县,并同步促进门诊处方共享平台扩大应用,实现全市药品配送有效监管、一站式服务和家门口取药。

  深化医药耗材集中采购管理。按照全区统一部署,到2020年,全市实行医药耗材集中采购方式,通过市场比价,建设耗材价格数据库,实现采购价格监测和管控,推动医疗卫生机构政府阳光、透明、保质、低成本采购药品的快速配送。到2022年,加强基于互联网的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和供应业务协同应用,提升基本药物目录、鼓励仿制药品目录的遴选能力,形成全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医药耗材统一集中采购长效机制。

  构建医疗健康“一站式”结算系统。到2020年,加快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对接整合,推进应用集成,提升住院费用中医保、商业保险即时结算服务能力,构建面向所有患者医疗费用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和移动结算体系,拓展异地结算等功能。到2022年,在全市公立医院推动“先诊疗后付费”医疗结算服务模式,推广医保移动支付功能,逐步形成医疗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体系。

  建立完善医疗费用清算与对账系统。到2020年,以医疗健康“一站式”结算系统为基础,结合医保、商业保险等费用结算系统,逐步拓展医疗费用线上支付业务,完善医疗费用统一清算机制,实现医疗费用统一清算与对账。到2022年,形成医疗费用统一清算管理体系。

  建设医疗卫生监督管理系统。到2020年,完善电子医德档案管理系统及医德医风监管平台应用功能,对直属医疗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医德医风、满意度评价、违规行为等进行管理,将行风建设落到实处。为固原市互联网医院建立服务监管系统,制定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信息标准,对在线问诊、会诊、处方、转诊等核心业务进行实时监控。完善卫生监督执法系统,重点实现水质监测、公共场所健康危害监测等功能。建立公立医院综合监管系统,开展医院经济运行数据报送和综合分析应用。到2022年,形成统一的医疗机构诊疗行为、公共卫生联动监管机制,基本实现互联网医疗全过程、全要素监管,实现“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产生的数据全程留痕,可查询、可追溯,满足行业监管需求。

  健全医疗卫生评价体系。到2020年,建立和完善卫生健康人员管理及评价体系,制定各级医院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诊疗质量服务规范等方面评价指标,建立健全医务人员激励及绩效评价机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到2022年,深化完善卫生健康行政、医院服务、医务人员评估体系及应用工作。建成覆盖医疗卫生质量、人员技术、医疗机构等不同对象的数字化评价体系。建设固原市卫生健康数据中心,强化卫生健康大数据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汇总、归纳、分析、推送各类卫生健康工作数据,进行科学排名和集中展示。

  加快固原市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按照宁南区域医疗中心核心医院的定位,通过建设新系统、使用新技术、采购新设备等方式,将固原市人民医院建设成现代化智慧医院。到2020年,医院通过信息系统安全三级等级保护测评工作,完成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达4级,数字签名证书全流程使用,普及互联网+护理、远程宣教等系统应用,申请互联网医院牌照。建设区域远程诊断中心平台,初步建成市级影像诊断中心、电生理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检验中心,拓展在线支付、移动支付模式,推进线上支付、医保自助结算、患者床旁结算等便民惠民服务。到2022年,升级并完善医院信息系统,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达到5级,逐步完善固原市远程诊断平台功能,通过5G等新技术实现互联网+移动医疗、移动护理等互联网业务应用。逐步完善医院HRP系统,实现医院全流程数据分析处理。将医院建设成模式先进、流程优化、管理配套、支撑有力、运作高效符合现代化医院发展要求的智慧医院。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固原市“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共同负责方案审定、项目立项、资金落实、督导检查和配套政策制定落实。其中: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市卫生健康委主任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扶贫办、市医保局、市银保监分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县(区)政府分管县(区)长,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主要负责同志及三大电信运营商相关负责人组成,共同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工作。

  (二)加强部门分工协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协同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发展改革部门积极争取并落实公立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相关项目。财政部门做好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工作,研究制定“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工作财政投入机制。医疗保障部门做好“互联网+”医疗保障结算工作,做好医保数据与相关部门数据的互联互通,推进“一站式”结算,扩大“异地就医”医保结算范围,推行医保智能审核和实时监控。网信部门、工信部门指导和审议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技术方案,督促和指导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网络安全建设、网络舆情应对等,与网络运营商协商共同推进远程医疗专网建设等工作,统筹全市信息化和智慧医疗建设,避免重复建设。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防护。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加强市、县两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年引入高层次卫生专业人员,加强现有卫生专业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进一步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环境和医疗服务能力,缓解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压力。严格执行信息安全和健康医疗数据保密规定,建立完善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制度,加强“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完善安全防护评估机制,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隐患排查、监管和预警。

  (四)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互联网+医疗健康”多元投入机制,落实各级政府投入主体责任,优化支出结构,从2019年起,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互联网+医疗健康”相关工作给予资金支持,保障“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年度任务顺利实施。建立“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长效投入机制,健全政企、医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等多方面作用,在争取国家、自治区项目资金的同时,鼓励和支持第三方共建医疗服务平台,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工作,提供优质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互联网+医疗健康”有关项目建设、设备购置、技术保障、运营维护等都要进行招投标,严格程序、规范行为、确保质量。要加强统筹规划,科学组织实施,杜绝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务实有序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

  (五)做好宣传引导。主动引导推广,积极开展“互联网+健康医疗”建设宣传。创新宣传形式,通过召开新闻宣传、现场观摩会、开辟专栏等多种方式,及时总结可推广的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和有效经验。积极宣传优秀试点成果、先进典型、得力措施等,努力扩大工作影响,发挥正面典型导向作用,为“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凝聚社会共识。

  将目前已在各医疗机构运行的主要信息平台全部整合至自治区电子政务外网运行。

  辖区内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接通电子政务外网,对现有网速不能满足各种业务需求的,进行提速。

  完善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卫生综合管理等基础数据库。

  初步实现以居民个人电子健康卡(码)或身份证号为主数据索引的健康数据查询应用。

  指导和督促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专项检查和安全评估。

  建立完善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并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提升医疗卫生行业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市人民医院通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县(区)综合医院通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二级测评。

  依托自治区卫生健康系统“网上党校”,“互联网+”党建行风应用覆盖全市医疗卫生系统30个以上党支部。

  将远程会诊纳入基层工作绩效,建立激励机制,推动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多点执业,鼓励通过线上服务获得相应报酬。

  建立完善“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药、“互联网+”医保以及健康行为规范监督考核机制。

  固原市人民医院力争达到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4级,院内不同科室实现数据交换,并具备医疗决策支持功能。

  完善身份识别、跨机构就医、电子病历共享、健康档案调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应用功能,推动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为群众提供高质量医疗、公共卫生、预防保健服务。

  推行电子社保卡与电子健康码的融合应用,促进“两卡(两码)”在公共卫生业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依托自治区免疫规划管理系统、疫苗流通+电子监管系统和冷链监测报警系统,强化疫苗电子监管码应用,推动全市免疫规划数据互联互通,实现疫苗最小包装及冷链全程可追溯。

  50家预防接种门诊实现数字化管理,提供分时段预约、接种提醒、禁忌症、疫苗常识等科普知识推送服务,实现预防接种全流程监管和服务。

  完成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婚前保健、孕产保健、产后管理、儿童保健等业务模块建设,构建全市妇幼健康信息系统。

  推广母子健康手册APP应用,为全市不低于70%的孕妇和新生儿建立电子版母子健康手册。

  APP,实现孕期保健、住院分娩、出生登记、儿童保健等业务全流程互联互通,形成母子一体、线上线下协同、全程连续、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服务体系。

  开展卫生防治科普等服务,创新面向基层的移动远程巡诊服务模式,提升疾病防治水平。

  在符合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院逐步开展门诊号源、床位资源和医技预约资源整合工作。

  居民可通过手机客户端查询检验检查结果。2.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全面开通线上就医便民服务业务,实现医疗卫生机构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线上就医服务。

  依托实体医院发展互联网医院,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

  逐步在具备条件的基层乡镇卫生院开通面向村卫生室的互联网门诊,确保群众在村卫生室即可享受基层全科医生的医疗服务。

  依托市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计中心和县(区)综合医院,发展互联网医院,为基层提供互联网门诊服务。

  在满足实际需求的前提下,预留号源比例达到15%,并提供住院转诊服务,建立下转通道。

  提高居民上转报销比例,优化转诊协同沟通机制,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服务。

  对全市120急救网络进行升级改造,与市人民医院的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孕产妇急救中心和新生儿急救中心接通并网,完善指挥调度、数据分析研判功能。

  加强一区四县急救分站120指挥调度质控管理,提高急救优先分级调度使用率。

  建立智慧救护车物流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实现院前急救智能化管理。

  配合自治区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平台和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进“互联网+”“专科-全科”结合型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提升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

  实现“互联网十”“专科-全科”结合型家庭医生团队全覆盖,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病随访、健康管理和延伸处方等线上线下互动签约服务。

  对接自治区中医药健康信息平台和区域中医医疗系统,强化“中医馆”信息管理平台应用。

  拓展中医药临床业务信息共享、经验传承服务、专科临床应用、政务管理等功能的应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健康服务能力。

  建立起完善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预防保健、疾病康复等健康指导服务。

  试点应用穿戴设备,加强日常健康管理及监控,选取部分街镇作为试点建设标准化智慧健康小屋,支撑公众开展自我健康管理的线下服务点,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异常干预、数据共享,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推动居民日常健康管理、就医管理、服药管理、疾病康复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示范。

  扩大康复管理病种范围,在固原市人民医院和部分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对全市基层医疗机构现有影像诊断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建立以固原市人民医院为核心的市级影像诊断中心。

  与自治区和银川市三甲医院对接,开展远程阅片、专家诊断、报告回传等服务,建立常态化远程诊断服务机制,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将电子病历、医疗随访、虚拟医生助理等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推广到全市基层医疗单位。

  加快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对接整合,推进应用集成,提升住院费用中医保、商业保险即时结算服务能力。

  构建面向所有患者医疗费用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和移动结算体系,拓展异地结算等功能。

  “先诊疗后付费”医疗结算服务模式,推广医保移动支付功能,逐步形成医疗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体系。

  “一站式”结算系统、医保、商业保险等费用结算系统,拓展医疗费用线上支付业务,完善医疗费用统一清算机制,实现医疗费用统一清算与对账。

  完善电子医德档案管理系统及医德医风监管平台应用功能,对直属医疗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医德医风、满意度评价、违规行为等进行管理。

  为固原市互联网医院建立服务监管系统,制定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信息标准,对在线问诊、会诊、处方、转诊等核心业务进行实时监控。

  完善卫生监督执法系统,重点实现水质监测、公共场所健康危害监测等功能。建立公立医院综合监管系统,开展医院经济运行数据报送和综合分析应用。

  形成统一的医疗机构诊疗行为、公共卫生联动监管机制,基本实现互联网医疗全过程、全要素监管。

  实现“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产生的数据全程留痕,可查询、可追溯,满足行业监管需求。

  建设固原市卫生健康数据中心,强化卫生健康大数据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汇总、归纳、分析、推送各类卫生健康工作数据,进行科学排名和集中展示。

  医院通过信息系统安全三级等级保护测评工作,完成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达4级,数字签名证书全流程使用。

  建设区域远程诊断中心平台,初步建成市级影像诊断中心、电生理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检验中心。

  拓展在线支付、移动支付模式,推进线上支付、医保自助结算、患者床旁结算等便民惠民服务。

  逐步完善固原市远程诊断平台功能,通过5G等新技术实现互联网+移动医疗、移动护理等互联网业务应用。

  将医院建设成模式先进、流程优化、管理配套、支撑有力、运作高效符合现代化医院发展要求的智慧医院。

  主办:固原市人民政府    承办: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固原市电子政务中心